跳到主要內容

很遺憾,我們無法支援你的瀏覽器。如果可以,請升級到新版本,或使用 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Google Chrome 或 Safari 14 或更新版本。如果無法升級,而且需要支援,請將你的回饋寄給我們。

我們衷心感謝你對這個新體驗的回饋。告訴我們你的想法 打開新的分頁/視窗

Elsevier
與我們共同出版
Press release

科研备受关注,科研人员担纲可信赖科学信息的传播者

中国北京 | 2022年12月1日

全球科研信心报告:科研人员肩负增强科研“自信”与“他信”双重使命

日前,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在成都成功举办。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穆荣平教授代表协会与爱思唯尔,分享一份汇集了全球3000多名科研人员洞见的报告,旨在洞悉当下公众对科学研究关注度的变化,评估当下科研人员对科研实践本身和对公众科学沟通的信心,并以此洞察为基础推动一系列行动,提振科研人员的信心。该份题为《科研之信:公众注视下的科研人员》(以下简称《报告》)的全球调研报告由爱思唯尔发起,经济学人集团旗下咨询部门Economist Impact执笔,包括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在内的全球六所顶尖科研机构作为项目合作方参与了问卷策划、专家访谈和全球行动方案研讨。

科研之信,中国与世界

科研之信,中国与世界

“如今,在政策的研判、设计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会积极吸纳科研人员的专业建议,社会公众也期望通过科研人员的科学发现和科技创新解决全球性难题。随着需要使用科研成果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就更应当对这些科研成果的质量、可靠性和说服力予以重视。”穆荣平教授表示,“作为探索科研之路中的一步,我们向科研界发起‘科研之信’讨论,探究科研人员对科研活动本身的‘自信’和对传播科学研究成果的‘他信’。通过这样的讨论,借由报告里的洞察,我们希望能够推动一系列行动,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

信息过载带来“甄别”困扰,同行评议被视为科研可信标志

科学及科研实践活动正在经历快速变革:全球性危机的紧迫性加速了开放科学,拓宽了科研人员的研究视野;学术机构科研人员和企业研发人员之间的合作,以及跨学科和跨国学术研究合作,推动了速度惊人的创新和突破;虚拟交互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使得科研人员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交媒体分享研究信息、与他人互动和讨论研究结果。

这些变革在很大程度上为更广泛的科研活动和交流创造了积极影响,然而也为科研人员带来科研信息激增、甄别可信赖信息难度大的压力。《报告》发现,中国与世界各国受访者都认为,近年来不实信息所带来的困扰和问题日益凸显。受访中国科研人员中,有53%认可将高质量、可信赖的研究与不实信息分开的重要性,而这一比例的全球平均值更高达69%。

Factors Affecting researchers' confidence

全球范围内,74%的受访科研人员普遍将经同行评议发表视为研究可信度的重要标志

全球范围内,受访科研人员普遍将经同行评议发表研究方法设计视为研究可信度的最重要标志。对受访中国科研人员来说,当他们选择引用或分享他人研究时,56%的人将经同行评议发表视为最重要的因素,64%的人将研究方法设计视为最重要的因素,82%的人认为在当下信息高度过载时代,他们更倾向于确保自己的研究被同行评议,以增加自己研究的可信度。

科研备受公众关注,带来多维度积极影响

面对全球性危机,公众寄希望于通过科学研究寻找应对挑战、解决危机的方案,将更多的关注投向科学研究和科研人员。《报告》发现,全球近三分之二(63%)的受访科研人员认为近三年来公众对科研的关注程度日益提升

在中国,超过半数(56%)的受访科研人员认为近三年公众对科研的关注度,以及公众对研究方法和过程的关注度均有所提升。受访中国科研人员认为,科研关注度的提升能够在增进社会效益(55%)、影响政策制定(48%)、以及提升科研质量(47%)三个方面带来积极影响。

然而,科研工作骤然被放到公众的镁光灯下,也引发了科研人员的担忧。对受访中国科研人员来说,排在前两位的担忧是公众对于科研和科研开展方式的理解不足(52%)和时间压力(45%)。

以洞察推动行动,提升当代科研人员的自信与他信

“我们欣喜地看到,公众对科学研究的关注度提高了,也越来深刻地认识到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对于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在《报告》中我们看到,处在公众注视下的科研人员需要获得全社会的更多支持,让科研信息得到更清晰和准确的传递。”爱思唯尔大中华区总裁李琳表示,“这份《报告》只是我们通往科研‘自信’与‘他信’之路的第一步。作为科研共同体中的一份子,爱思唯尔始终致力于服务于科研人员,洞察他们的需求与面临的挑战,推动多方合作展开一系列行动,以助力科研人员推动科学发展、知识普及服务社会。”

为此,爱思唯尔发起以“科研之信”为主题的讨论,与包括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在内的全球六所顶尖科研机构举行了多场专家圆桌会议,研讨《报告》中的关键洞察,并制定出方向性建议,以支持科研界应对挑战,增强全球科研信心。

全球专家提出的方向性建议包括:

增强科研自信:这部分行动方案关乎科研人员的自信,科研人员对科研事业的信心,及其对研究的完整性、研究过程、研究技能和作为科研人员的职业生涯有信心。

  • 科学发展是双刃剑,科研人员要高度关注科技伦理,开展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推动意义的科学研究,做负责任的科研创新。积极塑造科研诚信的文化,对于高质量的科学研究,更好地遵守科研诚信原则。

  • 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确保高质量科学研究。

  • 通过基金与资助,激励科研人员进行不同知识体系的跨区域合作,并促进高质量的试验和研究。优化资助机制,尤其是针对关键任务、前沿课题等研究项目,为高质量研究提供更多自主机会。

  • 以更加可操作的形式,支持青年科研人员。高校继续加强“放管服”的落实,减轻科研人员的工作压力。

  • 通过将研究资金导向最需要的国家和研究团体,优先考虑科研公平性和多样性。

  • 优先考虑研发经费的一致性,以确保科研人员能够正确规划其研究、人员配置和基础设施需求。

  • 认可同行评审等工作的贡献,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更加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对科研人员在为增强科研信心层面所做的贡献,在其职业晋升评估时给予认可。

增强科研他信:这部分行动方案致力于推动科研人员及其科研成果获得更广泛群体的理解和信任,包括科研资助者、产业界、媒体、公众等。

  • 提升科研人员与产业界和政策制定流程之间的沟通效能,以推动利益相关方正确识别“真正适合的科研项目”,创造出具有价值(包括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价值)的科研成果。

  • 建立科学与公众之间有效的学术交流平台和互动平台,以提高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建立公众信任。

  • 为职业生涯早期科研人员提供工具和指导开展正式的科研交流培训,使其能够规范地、有效地开展研究交流,并鼓励他们将公众沟通技能纳入职业发展要素。

  • 呼吁高校和研究机构聘请专职科学传播人员作为科学传播新闻官,在社交媒体以及媒体渠道,定期发布能增进公众理解的重要科技进展。

  • 采用更易理解的摘要内容和用户友好的阅读格式,使决策者、新闻记者和社会公众更容易理解和识别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 通过起草明确的行为准则和如何管理在线沟通的指导手则,为科研人员提供应对策略的支持,以更好地应对网络沟通中可能发生的争议与冲突。